视频制造:胡彦竹<\/p>“节到小暑进伏天,天变无常雨绵绵”
视频制造:胡彦竹<\/p>
“节到小暑进伏天,天变无常雨绵绵”
视频制造:胡彦竹<\/p>
“节到小暑进伏天,天变无常雨绵绵”。自7月16日起,“三伏”大幕正式敞开,进入“烧烤+桑拿”形式。风俗专家表明,进伏这天的饮食一般有考究,南北稍有差异,比方北方人会吃饺子,南边人习气吃馄饨。<\/p>
<\/p>
海报制造:安定<\/p>
天津风俗专家、专栏作家由国庆介绍,“伏”是“伏藏”之意,喻阴气受阳气所迫而暂时躲藏于地下。“三伏”由头伏、中伏、末伏三个时间段构成。我国古代历法早就有伏天的计算,直到今日民间还沿袭“三伏”一说。<\/p>
古人确认伏天的计算标准是“夏至三庚便数伏”,意思是说,从夏至日开端数起,数到第三个“庚日”就进入头伏(初伏),第四个“庚日”为中伏(二伏),立秋后第一个“庚日”为末伏(三伏)。《清嘉录》中有记载:“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,第四庚为中伏,立秋后初庚为末伏,谓之三伏天。”头伏和末伏固定为10天,中伏有时10天,有时20天。详细到本年的“三伏”,7月16日至25日为头伏,7月26日至8月14日为中伏,8月15日至24日为末伏,伏天长达40天。<\/p>
<\/p>
海报制造:安定<\/p>
俗语说,热在三伏,意为“三伏”是整个夏日最酷热阶段,“上蒸下煮”是此时节绝大多数人的切身感受。“酷热气候对人的身心健康影响较大,大众一定要做好防暑降温的预备,守好身心平衡调和之气。”由国庆说。<\/p>
<\/p>
海报制造:安定<\/p>
中国人喜爱美食,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应景食物。由国庆说,人在伏天精力简单厌倦,食欲不佳,而饺子、面条、烙饼摊鸡蛋、凉拌时蔬等传统饭食是既快捷又开胃解馋的佳品。《魏氏春秋》中有“伏日食汤饼,取巾拭汗,面色皎然”的表述,这儿的汤饼便是汤面。详细到初伏,我国南北食俗大体一致是北方吃饺子,南边吃馄饨,饺子和馄饨形似元宝,“伏”又与“福”同音,意在平平安安,福分多多。吃饺子或馄饨,可带汤或不带汤,暖洋洋,出一身汗,在弥补膂力的一起,还可有利体内湿气和暑气排出。<\/p>
来历:新华社国内部、天津分社联合制造,季节工作室出品<\/p>
记者:周润健<\/p>
责编:郭艳慧<\/p>
校正:张子晴 孟雅斐(实习生)<\/p>